編者按:人們對自由職業者一直抱有羨慕的心態,諸如擁有一技之長,沒有時間約束,不用看人臉色,自己掙錢自己花等等。然而,看了下文之后,你可能要對自由職業者的艱辛生活刮目相看了。
我1997年辭去中關村的一家電子公司總裁助理后,一直找不到工作的感覺,偶然的機會,結識了一幫報紙的編輯記者,憑借著在諸多企業里招聘員工和自己去人才市場應聘的經歷,為報紙寫起了稿子?傆嬈饋,至今寫過的稿子也有十幾萬字了。在這種看似悠閑的自由撰稿人的生活里,有著不少酸楚。按理說,自由狀態是很難得的,沒人約束,不用早九晚五地坐班,不用受上下班交通堵塞之苦,不用風雨兼程地趕路,只是在家里對著電腦白天黑夜什么時候想寫了就敲上幾筆,想寫些什么內容就按照自己的思路寫,應該是件挺好的事?蓪嶋H上,真要是到了收稿費的時候,尷尬就出現了。
目前,許多報社的稿費水平偏低,一般來說,千字50元-80元的居多,這樣下來,一篇千字左右的稿子也就是幾十塊錢的樣子。有時候,看到通知說是有匯款單來了,一下子五六張匯款單握在手里,心里還美滋滋的,可是,把錢數加起來,不過一二百元,又灰溜溜的。去年,應邀給一家雜志寫卷首語,寫好了也用了,遲遲不見稿費,最后好說歹說,那邊終于寄來了34元錢,拿著這張匯款單哭笑不得,還真不值得大老遠地去取一趟。更為悲慘的是,稿子被報刊用了,稿費卻沒了蹤影的事兒常有。
這樣,在目前的生存現實里,有時不得不違背自己的職業原則和行業規范,在通知用稿方的前提下,一稿多投,力求能稍微緩和一下拮據的經濟狀況。
這幾年,稿子在北京和外地幾十家報刊上登載過,可總的稿費加起來,幾年也就掙了12000元多一點,平均每年3000多元,如果單純依靠給報社寫稿生活,看來連北京市最低生活水平線都難以達到。
另一方面,寫的稿子經常被報社“修理”,本來個性張揚的我,發表出來的文章卻變得乖巧溫鈍了許多。在此,自由身并不能在觀念上真正地自由馳騁和發揮,更多地必須遷就各報紙的版性和編輯個人的風格。
撰稿本身是一項智力勞動。能夠達到出版要求,說明撰稿水平至少是與媒體的要求相近似或相符,而此方面收入實質上是社會對于智力勞動成果的評估和量化,也是作為信息載體的媒體對信息提供者勞動的報償。目前這種低廉的收入狀況,也是信息市場化程度不高的一種表現。自由撰稿人的自由也是有限的,而且其狀況也還挺“悲慘”。要想贖買自由,就得準備好了熬苦日子。